一座宫殿(布达拉宫),一座寺庙(大昭寺),一尊佛像(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),构成了圣城拉萨的灵魂。
有人说,过去,没到拉萨就不算到了西藏;如今,到了拉萨还不算到了西藏。因为曾经是西藏最难抵达的拉萨,现已成为大部分人进入西藏的第一站。
拉萨是个什么样的地方?这个笼统的问题,可以有很多种答案。对藏族人来说,拉萨是一座佛教圣城;对旅行者而言,拉萨是一处旅游圣地,是一座传说中的艳遇之城。如果用时髦一点的话来说,拉萨是一个可以“把自己彻底忘掉”的地方。
作为一个旅行者,他的心底向往着一个什么样的拉萨?为什么有些人乘兴而来,却失望而归?那个他们心中理想的拉萨已经消失了,还是正在消失?抑或从未出现过,而仅存在于他们的想像之中?
拉萨之所以称为圣城,是因为曾拥有众多的寺庙和僧侣。过去的老拉萨,三大寺、四大林僧侣人数两万余人,数量甚至超过了俗人。半个世纪后的拉萨,城西市井繁华,灯红酒绿;城东大昭寺、八廓街一带,大致还保留了古老的街巷和老拉萨的原始风貌。“大世俗、小宗教”的拉萨新格局的形成,已呈不可逆转的趋势。“藏人的天,川人的地”,不再只是一句戏谑之语了。
如果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,你曾来过拉萨,那么,你再度回到拉萨时,也许很快就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怀旧主义者。虽然八廓街依然人流如故,大昭寺前众多磕长头者此起彼伏,老拉萨人与人交往时,犹习惯用古老的敬语,但你直觉到有许多事都不一样了。八廓街周围的巷子里,再也没有成群的狗了;转经道上,几乎见不到放生羊了;越来越多的朝圣者乘汽车乃至乘火车、飞机来拉萨了,风尘仆仆数千里磕着长头来拉萨的人越来越少了。如此种种,数不胜数。当然,你也看到了别的新鲜事物。酒吧、KTV、朗玛歌舞厅、超市、专卖店比比皆是,从前什么都缺的拉萨现在什么也不缺了。
荷尔德林说:“人,诗意地栖居”,而拉萨之外,我们的心灵已别无栖居之地。然而,拉萨已是最后的拉萨。而且,这次,是真的最后了。
虽然对拉萨的变化也有所想法,但藏族人的想法却截然不同。无论拉萨是荒凉的沼泽地,还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,藏族人都视它为圣地,心灵最后的庇护地——只要布达拉宫在,只要大昭寺在,只要大昭寺里的觉卧佛在。
会员登录关闭
注册会员关闭